记得住的日子之四

/ 2评 / 3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得住的日子。

四、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到达山东后,稍事休整就去往餐饮店参加宴请,这只是在山东地界上的第一餐,以后的每一餐都是不同餐饮店,不同人群的宴请。

饮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同是吃饭喝酒,在杭州和在山东体会完全不同。

首先,在尽显礼仪之邦的山东,对宴请入席的座次特别讲究,绝不能坐错。沿袭过去我们在杭州的经验以为,宴席上正对着门口的那个位子是主位,至于其他,则不甚了了。其实连这一点也是错的,这个正对门口的主位,恰恰不是以尊卑位高、名气大小来定的,而是以谁是主人,也就是今天谁请客谁坐此位;主位确定之后,最尊贵的客人坐于主人的右边,这是第一主宾席;而主人的左边,则是第二主宾席;副陪坐在主陪的对面,坐在“副陪”右面的叫“三宾”,左面的叫“四宾”。挨近第一主宾的那个位子,叫做“末座”,所谓“敬陪末座”、“忝列末席”者,指的就是这个座位。

我们初来乍到,不知到席的这些人的身份及亲疏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包厢后,等在一旁,让我坐哪儿就坐哪儿,免得自己入席坐错了座位。

早就听说过山东人豪爽,且逢局必饮,一旦开饮,就是一杯复一杯,绝不留量,也不小酌,端杯相敬,泰半一饮而罄。

此次游历我真正见识了山东人的酒文化和热情好客。第一杯酒自然要由“主陪”来个开场白,然后再带领大家满饮此杯。接下来就轮到“副陪”了,他客套一番后也带领大家喝一杯酒。然后就是客人逐一答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就这样由陪及客,由客及陪,依此类推,反复不绝……在这样的场合,想不喝多是很难的。最后一杯是由“主陪”来收杯,宾主尽兴,不醉不归……

入席后主人及主陪就时不时为坐在左右的客人夹菜,每样菜上桌都要夹上一筷子,以至于坐在他两边的客人,几乎无法自己选择菜肴,因为碗盘中堆得满满的菜,到席终都无法吃完了。劝酒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众人喝的酒,一律是高度白酒——茅台、五粮液之类,使用的酒具是玻璃杯,起身敬酒的主人,往往是每一次只针对一个客人,说完酒辞,一口干完一大杯,陪酒的可以根据各自酒量酌情饮酒,但往往在主人再三坚持下,豪爽的客人也因盛情难却,一口干掉一大杯。一瓶喝完了,再新开一瓶。几乎桌上大半的人到最后都是,面部红红的,映在灯光之下,显得喜庆有余。酒是一种虽在肚子里燃烧,却在心灵散发热量的液体,几杯白酒下肚,精神焕发,谈资兴起,是为“酒逢知己千杯少”,包厢里的气氛热烈浓情,人人都仿佛“他乡遇故知”、“相见恨晚”一般了。

在杭州的宴席上,大部分女同胞是不喝酒的,最常见的是喝果汁;男人们一般喜爱啤酒或黄酒,对于白酒,酒量再大,也不敢直着脖颈喝,小杯小盏,滋溜一口,皱眉眯眼,满脸痛并快乐着的表情。

可是我在这席上看到主人的妻子也如同男人们一样,连续干掉了几杯高度白酒,看得我胆战心惊。特别是“忝列末席”的老山东朋友的热情和善言让我印象深刻,怎一个能说会侃、洒脱的好酒友!

人们常说酒后失态,其实酒后往往露出了平时被掩饰的真态。醉打破功利社会的束缚,使人回归本性,回归自然。难怪辛弃疾在词中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刘克庄更是豪放:“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未完待续)

《“记得住的日子之四”》 有 2 条评论

  1. 金烈胜说道:

    也曾在山东的酒桌上见识过,依规矩按套路推杯换盏,对不胜酒力之人能架上一个回合已非易事。所以除非你一上桌便声称滴酒不沾,但凡心存小斟怡情者,到头来多是酒酣忘却身为客??

  2. 姚可然说道:

    喝酒的繁文媷节就是酒文化么?也许多年来平民将文化市俗化了,删去了许多书卷气。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