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语

/ 0评 / 3

马丽华

多年前在日本寺求得一帖,是为上上大吉。帖中许多内容都已忘怀,惟有一句因为经常炫耀的缘故牢牢记下了:遗失之物能够找到,等待之人一定会来。

的确没有比这更值得炫耀的预言了。把它移赠给谁都是吉祥祝福:前者为失而复得,后者是如愿以偿,人生几乎不再有缺憾。

此后大约正是一个验证的过程。东西丢了,时常是不找自回;所等之人不多,同样地果然出现。如此一来,反觉得意义不大了。

更何况这谶语不曾明言,遗失之物何时找到,等待之人何时能来,来做什么。

能遭逢到的更多的情形则是:似乎永远属于寻找的时代,急用时找它不到,只好另想他法,等到不经意时再见到它,已经不再需要;能等之人来了,“来了”的反而应当是“又走了”,说到底全部是身外之物。也许果真存在着有价值的等待,但可能姗姗来迟,比如在你弥留之际。

回首人生数十年,有过多少自愿的非自愿的放弃和遗失,有过多少朝里和暮里的心愿和期待。对于个体生命而言,绝对遗失的是时间。它一去不返;而绝对前来的是老与死的必然,躲也躲不开,这才是生活的常态,无论对于达观的人还是宿命的人。好在失去的反面更多地表现在换了方式的获得。其中最大的获得当属赚取了人生一回。

人生不能背负过往的一切,更不可能得到所想要的一切。

前半生倾心于奋力争取,志在必得;成熟的标志则是学会了放弃,明白一己所需所愿为何物。由此可以结论说,前述谶语得以验证固然美妙,但我们已习惯了常态生活。让我们有勇气说上一句:

丰子恺画——阿婆三五少年时

已经失去的不妨让它失去,至少不再耽于等待。

摘自读者2000年11月第22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