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故事之五

/ 0评 / 1

成长记忆

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成长记忆。

时间可以磨灭一切,无法挽留,而回忆可以拯救已经消失的往昔,只要你记得它,只要你愿意回想它,只要你珍惜它。

五、观看露天电影

说起露天电影,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没什么印象,可这种独特的电影播放形式从五十年代开始,直到九十年代初逐渐消失,不止一代人的童年、少年、青年记忆中,都有它的身影。可以说,露天电影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当然不同年代的人,及居住在城市或农村的人,对露天电影的印象会有所不同。

在我的人生轨迹中,有很长一段时期,民众的生活是单调的,允许公开发行的文学书籍很少,没有电视,几无文艺演出,就连有收音机的人家也屈指可数;因为贫困,去电影院观影是一次奢侈的消费,尽管那时的电影票价并不贵,一张票大约一角五分,后来涨至两角五分钱,但多数人仍然消费不起。因此露天电影就是普通人最方便、经济实惠的文化生活。

露天电影开始时放的是黑白片,后来有了彩色片,甚至会放映“外国译制片”,对于闭塞的中国平民来说,想生动形象地见到外面世界,只能借助于露天电影,幕布上变幻的光影,把贫瘠的城镇乡村生活,装点得生动而多彩。

每当哪里播放露天电影,消息一早就传开了,大家相互转告,扶老携幼,相互结伴去看电影。放映露天电影的地点,城镇大多选择在学校的操场、广场、公园的草坪;农村则是在晒谷场,公社社员开大会的空地。放映地点早早就竖起了长杆,拉上了高大的白色布幕。布幕前的空地上,小孩们总是捷足先登,旁边还摆着一些砖头、石头,是为家中大人们占的位置。甚至一些砖头上还用粉笔写上了“某某某”的字样。等待大人们做完了家务,陆续带着小凳、长凳来到放映场地。放映前,有时当地的政府干部还会来一段政治宣传教育,但场地上一片喧闹声,谁也不会去听他的演说。一直等到电影开演,人们才会静下来。

电影放映队在农村“巡回”放映露天电影,一般都是在各个村大队或公社所在地轮流播放同一部片子,每当放映队来到一个村队时,不但本村人皆大欢喜,就连十里八村的人也不辞辛苦纷纷赶来。

老电影《渡江侦察记》

驻守城市或农村的部队,往往把放映露天电影当作拥军优属,联络群众的一种方式,在节假日,特别是“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放映那些战争片。如“鸡毛信”、“地道战”、“渡江侦察记”、“智取华山”和前苏联片“夏伯阳”……这时候,场子中央常常是排列整齐,穿着军装,坐在背包上的“解放军”,民众可以站在四周或坐在前面。

老电影《鸡毛信》

那时拍摄的电影片都遵循同一个规律,浓眉大眼相貌堂堂的一定是好人,贼眉鼠眼猥琐不堪的一定是坏蛋,生产队长一律是头顶白色毛巾、抽着旱烟袋的强壮大叔,穿黑绸马褂的铁定是地主、汉奸……小孩们看电影最大的乐趣就是看谁能第一时间段,猜出谁是潜在的坏人,往往正确率高达百分之百!

能放映的电影片源并不多,所以有些电影反复观看,大家对那些情节已经稔熟,有些经典台词都能背下来,往往电影画面还没出来,顽皮的青少年就已经将台词脱口而出,惹得周围的人群哈哈大笑。看多了抗战电影,在没有电影的日子里,城镇和乡村的小孩便经常模仿电影中的场景。玩“抓特务”、“鬼子进村”的游戏。武器装备都是就地取材,木棍、竹竿做红缨枪、手枪、冲锋枪……大家争着演公安、游击队员、八路军,逼迫那些小小孩演特务、敌军、鬼子……

观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那热闹、快乐的场面仍然记忆犹新,令人难忘。因为贫乏,格外感激。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