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片《柳如是》

/ 0评 / 1

这个月初,在家里4K电视机上,点播了一部早期拍摄的电影“柳如是”。万茜主演柳如是,秦汉饰演钱谦益,冯绍峰饰演陈子龙。

电影《柳如是》海报

柳如是在民国初年很著名,王国维、罗振玉这些大师都写过与她相关的论述,除了柳如是确实才貌双全,让人仰慕,或许还因为作者与她有着相似的处境,生活在朝代更替的年代吧。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晚年贫病交加,在几乎双目失明的状态下,由其口述,他人代笔,用十年心血为这位烟花女子立传——写了一本《柳如是别传》,是陈先生晚年最后一部有力的作品,洋洋洒洒八十多万字,对柳如是的诗作、书法、绘画作品赞不绝口,还称赞她是最有气节的名妓。

家中有一本非常珍贵的藏书——陆键东著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因为一些历史公案,这本书不可能再版,应该是绝版了。

书中前言中写道:“陈寅恪,一个对于当代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并非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世纪末回眸之际,却留下了无尽的话题: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还有那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

这是一段很值得表述的历史。

这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

这本书,在十七章《今生所剩无几日》中专门写道——“在陈寅恪的生前与身后,许多人都不理解陈寅恪为何如此倾情于明末清初他第一次涉足的历史。从‘金明馆’的含义,可知柳如是是已承载了陈寅恪晚年无比感伤的历史情感与生命品味。陈寅恪钟爱这个性格奇异、人格闪耀着光芒的历史人物。在长达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多次以甚为赞许的笔调反复解释或提到柳如是的这首‘金明池’……此词陈寅恪最为赞赏的是‘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诸句。这几句实为柳如是自伤美人迟暮,韶华已逝,回首来路有无限沧桑意的悲吟。”

万茜饰演的柳如是

有这些学问家托着,这位明末清初的女人,在中国读书人中很有些名气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认真读过《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这本书,知道陈寅恪先生如此推崇柳如是,带着这种情绪,我认真观看了电影《柳如是》。

这部电影名为《柳如是》,但更多表现的则是钱谦益的精神世界。明亡了,钱谦益要献城,柳如是明志,两人双双跳河自尽,然钱谦益说今夜水凉,柳如是毅然跃入河水中。按照一般的规律,影片应该歌颂烈女,说些“青楼女子”救国的豪言壮语。但是,影片的编剧没有落于俗套,习惯性地给钱谦益安上一个卖国求荣的罪名,而是重点演绎了钱谦益的精神世界——他满腹经纶,报国无门,半生蹉跎……钱谦益侍清廷后返乡,资助反清复明者等等,反映了一个读书人内心巨大的矛盾。他献城是为了百姓不被屠城;投清廷又是为了文化能够传承;重新回来反清,则是自己的遗老思想在斗争;最终修书,方才安放了自己的灵魂。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都是这么矛盾着的。《柳如是》这部电影说是演柳如是,实际上编剧写出了许多中国文人生活在朝代更替的年代,在政权更迭之际的精神彷徨。

在1950年正式刊行的《元白诗笺证稿》一书中,陈寅恪谈到这样一个历史惯例:但凡新旧交替之时,总有人占便宜,也总有人吃大亏。那些乖巧的小人,“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而那些刻板的君子,则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为什么呢?就因为其时新旧道德标准和新旧社会风气“并存杂用”,有的人善于利用形势适应环境,而有的人则无此“乖巧”而已。

国民党政权去台湾的时候,有飞机到北京,专门接走一批知识分子,胡适之先生们跟着走了,也有一些先生选择留下来,比如,陈寅恪。

晚年的陈寅恪,躲在“柳如是”的故纸堆里,大文学家沈从文晚年,研究一些服饰问题,这是旧知识分子的悲哀,这是时代的悲哀。

我们看的是电影叙事,想到的是电影外面的故事。

附件(录于陆键东所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金明池·咏寒柳

作者 明末清初·柳如是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这首词为柳如是离开陈子龙以后感怀身世之作。作者明言写柳而暗射其人生的遭际,借回忆过去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固贞执守,通篇读来凄楚动人,抒发了“美人迟暮”之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