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游之五

/ 0评 / 2

四、深澳古村外婆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1、卵石旧街,青砖小瓦马头墙。斑驳院墙,台门古屋百年遗貌犹存;幽渠坎井,水深清冽源远长。造福后人,繁衍生息望族申屠子孙。

“深澳村”离“环溪村”不远,绕过村口的那棵百年古樟树,一踏上“深澳”卵石铺设的老街,穿过两侧老旧斑驳的院墙及沿街木铺板的店铺,我捕捉到先生脸上那微妙的表情变化,这里毕竟是他曾经的“外婆家”,是他挚爱的母亲幼时生活的地方啊。

推开一扇斑驳厚重的木门,进入一个四合院落,穿过天井,再往里就是接待客人祭拜祖先的明堂。里面已经搬空,不再有原住民居住,明堂的太师壁上方是匾额,太师壁前是一条长案,案两边是太师椅,案前是做工讲究的圆桌。屋檐下的木雕分明有些苍老,牛腿上的狮子麒麟仿佛仍是两百年前的样子,穿过一扇扇台门,时间仿佛又回到了明清时代。

行进在老街上,冷不丁墙角下、路边就出现一个“水埠”,由于“水埠”比较深,当地人称之为“澳”,深澳的村名就由此而来。

“深澳”古村所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除了那些留存的“徽派”清代古建筑,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水系。古村建在一条叫“应家溪”的水边,这里的村民大多有一个古老的复姓——申屠,申屠氏先人在规划村落建设时,首先规划了村落水系,那是一个独立的水系,由暗渠、明沟、坎井、水塘、溪流五个层面立体交叉构成,各自独立,相互联系,充分调控地面和地下水资源,将饮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开处理,并使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反映出一种对水资源利用的环保意识,而且在实践中解决了溪流洪水和地下水泛滥对村庄造成的危害。

其中暗渠的构造尤为巧妙,它长为800米,深入地下约4米,宽1.5米,高2米,贯穿整个村庄。渠底用卵石铺成,渠上建筑成拱顶,成人可进出疏浚,渠水清澈甘洌。为方便取水,每隔一定距离就开一个“水埠”,即当地人称的“澳”。虽然如今自来水早已到达村内的每户人家,但村民还是习惯于在“澳口”淘米、洗菜、浆衣,聊家长里短,说人间百态。

与“环溪村”相比,“深澳村”估计旅游开发得迟,没有鼎沸人声,没有接踵游客,街上甚至没有多少正在经营的小商铺、小餐馆,更没有见到“环溪村”开得风生水起的茶馆、旅游商品土特产小店、农家乐和民宿,商业气息近乎于无,整条街冷清清的。偶有一栋老屋搭着脚手架,正在修葺中;一间悬挂着“古巷油坊”布帘招牌的商铺紧关着铺门;另一间手工弹棉花作坊开着门,里面却空无一人。

行进在老街及两侧三条形如“非”字的小弄堂里,里面大部分的古建筑、旧屋都已经无人居住,人去楼空,落寞荒凉,历经数百年风霜雨雪的“深澳”几乎成了一个“空心村”,一路上先生忍不住走向见到的老人,询问那些久远亲戚的下落,一次次的摇头让他倍感失落。终于在他疑惑的觉得有一个处所应该是他某一个亲戚的老屋时,正在经营的小店内,意外的有人做了肯定的回答,是的,他的一位亲戚以前就住在对面的老屋内,但如今早就搬出去住了,一位妇女甚至说出了小阿姨和她几个子女的名字,并猜测先生即是小阿姨姐姐的儿子。先生长吁了一口气,总算找到了那么一点“根”的痕迹。虽然不能再见到“申屠”外婆家的老人,但眼前的“老屋”似乎正诉说着往日的旧事,昔日的辉煌。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