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嬢嬢”之二

/ 0评 / 3

隐去姓名,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Every name has a story (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2

如果时代不发生巨变,“上海嬢嬢”有可能守住修道院里的清规戒律,心如止水,了此一生。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天主教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隔断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几乎所有的外国教会人员都被遣送,回到自己的国家,也不允许中国国籍的“嬷嬷”留在修道院内。“上海嬢嬢”还俗从修道院出来生活。因为她自小在修道院内,学习了许多知识、技能,包括医学,而且天天与修道院的外国神父及院长嬷嬷生活交流,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就被安排到上海的一所医院从事眼科医师工作。她本可以默默的用自己学得的技术,继续为上帝的子民服务,不为世俗的人知晓她的过去,安静的了此一生。但解放后,一个运动连接着一个运动,总要涉及到她的修道院修女身份,让她不得安宁。不得已在亲朋的撮合下,她与一个在上海银行工作的男人结了婚。男人风度翩翩,工作体面,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似乎她的生活渐入另一种佳境,会按照世俗的标准过下去。

但风云突变,男人在一个运动中落马,判了刑,进了监狱。出狱后,没了工作,在家赋闲,靠着“上海嬢嬢”的工资维持家用,但他的“上海公子做派”并不因为家境窘迫而有所改变,这些做派在经济宽裕时,不显山不露水,似乎不是缺点,加上“上海嬢嬢”宽厚的本性,并不在乎他的一些生活习性。但家用一下子促狭起来,就与“上海嬢嬢”的节俭起了冲突,譬如,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好不容易配给采购来的奶粉是养育儿子的救命物品,他竟然为了所谓的“面子”,用以招待客人,宁可儿子吃米汤。加上一个又一个的运动,总是要牵涉到他入狱的“历史问题”,子女入学、今后的工作、生活,无一不受到影响,“上海嬢嬢”终于与他分手,留下两个孩子,一个人带着他们艰难度日。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