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之三

/ 0评 / 4

我小心翼翼地珍藏着来自灵魂深处的记忆……

三、原始小城

1、苗汉族混居,珍禽异兽鸦雀成群

“我们那个地方”,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多见的树种是松柏树及方竹林,盛产杜仲和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县城外山峦起伏的山村里,常常是苗族和汉族混居,所以我们在城内经常会见到成群结队,进城以物易物的苗族男女。

苗族的生活大多自给自足,穿着自己纺棉线,编织的土布、饰带,自己缝制成的传统民族绣花服装,当然不似如今电视里苗族穿着的服饰那样精致、色彩鲜艳,头上顶着贵重的银头饰。多数女人仅在盘着的发髻上插一只银发簪。

他们不管男女,无论天热天冷,一年四季头上都裹着厚厚的重重叠叠的包头布,背上背着用棕绳做背带的竹背篓。有女人背篓里背着小孩,大多数人背着各种自产的土特产如黑木耳、黄花菜、桂皮等香料……中药材和狩猎得来的猎物,如锦鸡、珍奇鸟类、野兔、甚至有麝,麝又称为麝獐、香獐,种类极少,如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雄麝脐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香料。我儿时曾见过真正的整个的“麝香腺囊”,那是猎杀雄麝后得来的。

逢年节他们会吹奏一种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芦笙,那是一种用竹子或木材为主材,金属为辅材制作的多管状乐器。芦笙吹奏,配合舞蹈,边吹边舞,那种舞蹈常常是许多人围成一圈,男人们一边吹奏着芦笙,一边跳着绕圈移动的独步舞,女人们则有规律的摆动着双手,唱着曲调单一、听不懂意思的方言歌词。体现的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和古朴性。听说,芦笙还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城里的普通汉族百姓对这些少数民族有一点偏见,大人警告小孩,不要接近他们,他们会给小孩吃“迷魂药”,会拐走小孩等等。当小孩不听话时,大人就拿他们说事,当心“苗子”把你带走!“苗子”这是对他们的蔑称。我不害怕他们,有时还真想他们把我带走,到远处的山里看看。

我家斜对面,穿过街道有一个空旷的场地,一边堆积着垃圾,一边生长着杂草,是我儿时最喜欢独自呆着的地方。以后家庭遭难,生活困苦,父母为生活奔波,被父母忽视的我会独自坐在那儿,一连几个小时,看着叽叽喳喳的麻雀和成群的乌鸦聚集在垃圾堆旁,觅食、喧闹,起飞、降落。

还有县城边缘那条我经常去漂洗衣物的小河,也是我最喜爱的地方。河面不宽,河水清澈见底,河底布满各色鹅卵石,水流湍急,不停旋转的水车,连接一个碾米的碾坊;河水中随处浮游着小鱼小虾、小螃蟹,漂洗衣物时,就是用衣物也能轻易捕捉到那些小鱼虾。

“坝子”四周,一眼望去,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沿着山坡边缘的小溪里,每每会见到我们俗称的“娃娃鱼”——现在却成了珍贵的、学名叫“大鲵”的稀有保护生物。“娃娃鱼”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这一珍贵野生资源,由于环境、栖息地破坏以及肉嫩味鲜,遭到大量捕杀,对其生存造成严重威胁,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缩小,处于濒危状态。我不知道如今野生“娃娃鱼”是否还能在这个小山城见到。

娃娃鱼(大鲵)

那时的城郊不经意就会看见有着美丽惊艳羽毛的锦鸡,因为人群的惊动在树丛上方,翻飞起舞。

锦鸡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