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之二

/ 1评 / 4

隐去姓名,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Every name has a story (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2

见我挂在脸上挥之不去的疑惑不解,女同学开始讲述母亲的故事。

母亲祖籍果然是苏州的大户人家。现在讲苏州风情,总免不了说“粉墙黛瓦”,黛瓦是青黑色的瓦,粉墙呢?不是粉红,倒是白墙,白墙黑瓦,对比强烈,很是入画。然而她母亲故家巨宅外墙,却是浓重的黑色,显得庄重静穆。她娓娓道来,我入神的听着,一幅老苏州的风情画,在眼前展开。

民国年间,苏州的大户人家多,黯长的陋巷,比栉的居屋,黑灰的门墙,而在这些并不雄伟高达的门墙之内,也许有数进深度的雕梁画栋,也许有幽篁小院,在散置的太湖石间隙里,种植着各式盆景,或盆兰,或梅椿。短墙之阴,长着大叶的芭蕉,楠木大柱的厅堂,铺着破碎的大方地砖,但阒无人影,寂寞冷落。

房屋一进一进向后面推进,每一进都与东西的厢房自成院落,最后还有一个花园。这些人家或前门面水,或后门临河,有着一个踏渡,可以下到水里。河里有木柴船、渔船、西瓜船、蔬菜船……大户人家出来买菜、买柴、买瓜果,只需在窗口或踏渡上叫一声——哎!

住在这种门墙的人家,大多殷实。或书香人家,或簪缨世裔;或乡下有租米可收,或街市上有买卖店铺,家中有古董、字画可玩、可赏。年老的大概是从早到晚,都坐在吴苑深处,怡然自得的饮茶,谈论国事家事;女人们呢,民国年间,作为上海的后花园,苏州女子已能得沪上风气之先,时髦的女子在苏州的街市招摇过市;守旧、年轻待字闺中,或许一日又一日的刺绣,准备嫁妆;已嫁为人妇的,或许是一面嗑着瓜子,听无线电里的弹词开篇长篇,“英烈传”或者是“珍珠塔”。这里的时光是静谧的,如同那门前或屋后的河水缓缓流淌。他们就这样的打发光阴,细细地过着精致的小日子,度他们那天井中窥天的岁月。

画家吴冠中画作

当然这是从她简短的叙述中,我幻化出来的情景。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不是那场灾难,日子就会这样继续过下去。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制造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苏州是上海以西最近的较大城市,是中国军队进行淞沪抗战的后方基地,从而成为日机轰炸的重要目标之一。日本侵略军11月5日在上海金山卫登陆后,着手向西推进,对苏州的空袭轰炸更为频繁、疯狂。苏州城厢内外,几乎每天遭敌机轰炸。但同学的母亲家,仍然躲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敌机轰炸。整天担惊受怕的一家人在听到了“东洋人”要来的风声后,开始准备逃难生涯。

但已经来不及了,1937年11月19日,苏州沦陷。百姓随即遭到了大规模的杀戮,伴随屠杀与纵火而来的是抢劫,日军在血腥残杀的同时,还肆意摧残蹂躏妇女。

灾难开始了,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最普通不过的生活,全部因战争而终止了。

(未完待续)

《““吴侬软语”之二”》 有 1 条评论

  1. 金烈胜说道:

    把大户人家描述得栩栩如生,好有画面感和年代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