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 0评 / 0

7月16日,上周五,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开市。这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和因为人类活动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数量相互抵消,达到平衡。为什么中国要这么坚定地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和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

1.假设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了,会带来哪些变化?罗胖在2021年跨年演讲中说:

首先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打开了。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风电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而太阳能装机容量会是现在的70倍。

第二是汽车产业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所有的燃油车,都将退出历史。那么大的汽车产业,将完全换一套产业链、换一套规则和玩法,重来一遍。

第三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会发生一次飞跃。中国的森林一年生长量要达到10亿立方米,比现在翻了一番,森林覆盖率要稳定在26%以上。

第四是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会发生改变。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以清洁能源为杠杆,有可能带动一轮新的中西部大开发。

第五是中国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会发生改变。中国将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所谓的马六甲困境,也就是能源运输卡脖子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2.“碳中和”目标怎么实现?

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中提到,一是减少碳排放,二是加大碳捕捉。减少碳排放,最重要的是减少煤炭的使用。因为要得到同样的热量,烧煤比烧油或者烧天然气要分别多产生30%和68%的二氧化碳。目前煤依然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化石燃料,全世界每年烧掉大约85亿吨的煤,而每年石油的使用量只有19亿吨,相比煤是小头。目前全世界每年的煤炭使用量已经在减少,比2013年的峰值每年少了5亿吨。

碳捕捉方面,除了植树造林,还可以采用技术干预。有一种碳捕捉的技术是,把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让它与水和硫化氢混合,形成类似苏打的碳酸化合物。然后再将化合物注入地下400至800米深的多孔玄武岩岩石中,玄武岩会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固态的碳酸盐矿物。这种技术可以让发电厂减少85%~95%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地球上70%的地壳都是由玄武岩构成的,我们不用担心没有地方可埋。

卓克老师在《科技参考》中还提到一种技术,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这个过程需要耗费能量,但只要转化而来的甲烷蕴含的能量比转化时耗费的能量多,就可以对碳实现循环利用。还有一些技术,可以把大量二氧化碳固化在常用的工业品中,比如水泥、肥皂、合成橡胶、塑料。这个固碳技术本身不难,但日用商品对成本极为敏感,所以,用固碳技术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必须比普通产品价格更低,才有可能实现大面积推广。

3.“碳中和”给中国带来的最大机遇是什么?

罗胖在第25期《启发俱乐部》中说,“碳中和”带来一个最深刻的改变,就是把能源从资源属性变成了制造业属性。资源的特点是靠天吃饭,而制造业的特点是,可以不断优化、持续迭代、效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换句话说,中国的战略性机会来了。

比如,我们有很多种方法来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第一,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寿命;第二,降低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成本;第三,提升光电转化效率;第四,改进电池等储能技术;第五,用数字化技术优化智能电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发力点。

同时,这些技术和产品可以出口,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搞碳中和,中国都可以参与。随着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改进技术,价格就会越来越低。而价格持续降低,会促进规模继续提升,这就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正循环。这些年中国做大做强制造业的逻辑,会在能源领域重演一遍。目前光伏产业全球前20名的企业中,80%都是中国企业。

最后,碳中和现在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共识。徐弃郁老师在《全球智库报告解读》里提到,在碳中和议题上积极的国家很容易占据一个道义高点,而不积极的国家在道义上只能处于防守状态。在这种国际大势下,美国政府曾经退出国际气候协定《京都议定书》,但现在也提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如果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又能在其中获得很大的话语权,那么中国的国际声望会进一步崛起。

罗胖说:回顾历史,煤炭时代成就了大英帝国,油气时代成就了美利坚,那么,碳中和时代会不会成就另一个大国?抢占能源科技战略制高点的机会,就出现在我们这代人面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