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游之二十六

/ 0评 / 1

十四、中日故事,没有终结

2、无法回避的复杂和多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值得深思的文明风气

清水寺

现实中日本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观是复杂和多元的。日本现在的主流人口,是二战之后出生的几代人。他们像欧美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一样,平日不关心政治,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是相当模糊的。在他们看来,70年前的那场战争,日本也是一个牺牲者,日本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被扔过原子弹,被占领过,也死了很多人。这段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希望彻底被翻过的一页。现在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他们更希望翻开新的一页,他们希望日本成为和别的国家一模一样的正常国家,就像英国、法国、德国那样。而中国、韩国这些国家,一天到晚来跟他们纠缠历史问题,在他们看来这属于冷战思维。

白岩松为此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日本现在主流的政治思潮,就是不愿意再以一个战败国的身份,委曲求全,看不到对惨无人道战争的反思,他们更多是从受害的角度、从本国国民家破人亡的角度,来认识这场战争,并由此觉得和平珍贵,祈求不再发生战争。他们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是谁给日本带来了这场灾难,在日本灾难之外还发生了哪些灾难。这种历史是非观念的缺失,只有浅层情感的悲叹,恰恰是日本今天需要反思的。

日本富士山

比较一下中日两国“现代化”的进程,两国学习西方差不多起步于同时,日本只用了短短三十年时间,就完成了“明治维新”,走上近代化之路,步入世界列强;而中国姗姗来迟的“戊戌变法”则以失败告终,大清王朝气数从此断绝,以后的现代化之路也是走得异常艰辛。领土只有2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文化与精神因素。

由于时间短,不能说自己已经多么深入了解了这个国家、民族。但我看到了日本许多文明的外象,整洁,环保,轻声细语,微笑服务,有序排队,匠人精神,热爱艺术,珍惜物质,鄙视浪费……但真正值得深究的却是其中的文明精神,它无影无形,不仔细观察难察其所在,它是渗透于全民之中的一种 “风气”,表现于各种细致入微的事物之上,这个风气,不是宣传动员号召所能制造出来的。它的形成一定经过了长年累月的积累,有国家层面的提倡,更有民众的自觉认可和参与,值得我们国人深思,借鉴。想到了叶芝的一句话:“人类的大麻烦在于,我们无法拥有说一不二的感情。敌人身上总有让我们喜欢之处,爱人身上也总有让我们讨厌之处。”

有个说法,女人是一个家庭和社会的土壤,上面生长的一切都要依赖于此。无论在火车上还是路上,我们看到的日本女人均轻声细语,非常注意规范行为举止,化着淡妆,衣着上透着用心,色彩不见得鲜艳,一条丝巾,一个小饰品,一只随身小包,起着装扮点缀作用。据说,日本女性平均每天要拿两个小时来化妆,有20%的日本男性没有见过自己妻子卸妆后的样子。所以日本女人通常都比实际年龄要显得年轻许多,这可不完全是化妆技巧的缘故,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见过国内一些还不能算很老就变得可怕的人:不再注重衣着,更无需装扮,穿着不合体的衣服,放肆的、高声大气说着粗话,年轻时还知道收敛和遮掩的陋习,这时候都不管不顾地释放出来,好像没有应该有所顾忌的事了。这种变老大概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不断放弃自尊,渐渐溢出边界,让人不忍直视,特别是一个女人,她会影响一家人,一群人。

去日本赏樱花的旅游结束了,可中日之间的故事,却没有终结。看着与我们一样有着亚洲人面孔的近邻,我想,历史上日本曾经成为中国的敌人,但或许通过政府层面和民间的努力,两国可以成为好邻居,但他们不可能是自己人。

(全文完)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