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瓷器中的故事之一

/ 1评 / 1

从其貌不扬的泥土到美丽得令人惊叹的瓷器,制瓷需经历72道工序。利坯时,坯体湿度已干至七八分,若掌握不好力度,坯体顷刻间就会化为齑粉,一切前功尽弃。可以说,从泥土到陶瓷,整个生产过程步步惊心、处处谨慎。

古代“官窑”烧制的瓷器,如宋瓷的雅拙安详、明瓷的华丽明艳,都是令人难得一见的瓷间绝色。但陶瓷界知底细的人说,如此精品,一窑也难得出几个,在数百件乃至上千件出窑的瓷器中,或许才会有一件惊世之作,其他不合乎要求的都被打烂丢弃了。所以,在景德镇翻挖某块土地,时不时就会挖出一些碎瓷片,它们不一定价值多少,但却都有骨有肉、有史有情,满是历史的印记,碎瓷片上隐藏着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大世界。

 “补碗匠”我们记忆中与瓷器共存的职业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所有物件都要小心使用到破旧,然后修修补补继续使用,包括衣服、鞋袜、被褥,也包括碗盘,衣服被褥鞋袜当然由家中的主妇亲自动手修补,而碗盘则要等候“补碗匠”上门才能完成,那“补碗匠”补碗时,手摇动着一个会发出“吱咕”声响的工具,在破碗上打洞,再用铜钉(或银钉)小心翼翼地将破损瓷片镶到碗上。我们则继续用这个修补好的碗盘吃饭、喝汤。

那时的长街小巷,时不时会有“补碗匠”,挑着箱式小柜的担子吆喝着走过,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景象。上世纪70年代后,这门古老的手艺已经从生活中消失,寻常百姓打碎的瓷器也无处寻找修复之地,直接寿寝正终丢弃了。

如今,“补碗匠”这个积淀着岁月沧桑,透着古朴韵味的职业,只留存于老一代的记忆中,伴随着我们老去,逝去……

(未完待续)

《“十六、瓷器中的故事之一”》 有 1 条评论

  1. 金烈胜说道:

    曾几何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底子这样的日脚已经一去不复返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