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的日子之三

/ 4评 / 4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得住的日子。

三、青岛印象

青岛,是一个三面环海,一面和大陆相接的半岛岛城。它开埠于1897年,上世纪初期,当中国大多数城市还在几千年传统社会中踱着方步的时候,青岛这个新兴的城市已经有了“现代”的雏形。电灯、电话、自来水、汽车、洋楼、银行、歌舞厅、咖啡馆、俱乐部,这些近代文明的产物,对于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已经不再陌生。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也走在全国前列,故当时把青岛称为“小上海”。改革开放之后,青岛更是大踏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短短几十年,一个以原青岛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广袤地区、崭新的都市群蓬勃兴起。

离开莱西,我们去了青岛,逗留青岛这些天,感觉城市干净,规划很好。道路跟上海一样,基本用全国各地的地名命名(浙江路、重庆路、福州路、江苏路、香港路……)。老城区和新城区各有千秋。老城区有很多缓坡街道,宽窄不均,街上几无骑车人,除了送外卖,基本见不到自行车和电动车。青岛有一“怪”——“走路比骑车快”,就是因为地形特征像丘陵,每条路都有上坡、下坡,如果骑车就只能推着自行车走之故。一片一片的红房子绿树,配着大海夕阳,美丽异常。沿着海边一直走就可以走到新城区,那里现代化程度较为高,道路宽敞,新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我们这次住宿的“青岛饭店”,坐落于成熟的商业街区香港中路,房间窗外远处就是大海,紧邻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现场,与五四广场、市政府、国际金融中心咫尺之遥。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她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青岛的楼房,不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楼体外色彩,在同一地段,基本保持不雷同。大片大片的建筑,以区域划分,高的可以是直插云霄的摩天大厦,低的亦或是两三层建筑,风格迥异,有异国风情的小别墅,有欧美的尖顶式,也有日本会社式的。建筑物之间,各种城市群雕镶嵌其中,那座矗立在海边的雕塑“天地间”,设计形式采用现代艺术的处理手法,用巨大的手和脚纵向连接在方柱与球体之间,象征着人类的美好理想和建设理想世界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再一个雕塑就是“五四广场”上的 “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雕塑,是城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标记。一座历史悠久曲折,文化传统深厚的城市,应该有自己的雕塑,它们既是对过去岁月的纪念,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参与,对未来世界的向往。青岛的建筑雕塑及植物花卉各种元素有机复合之后,不突兀,给人和谐的视觉美感。据说,在青岛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布局一件建筑物,需要反复论证,甚至进行全市居民公决。

青岛经久不衰的品牌支撑着山东省财政的半壁江山,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电器等,因而海信广场、海尔洲际大酒店这种凸显当地品牌特色的冠名地标建筑,就醒目的矗立在青岛这座城市中。

(未完待续)

《“记得住的日子之三”》 有 4 条评论

  1. 汪洁说道:

    同样的旅游不同品味的人收获就不一样,大部分人出去旅遊,就是为了开开眼界欣赏一下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时间一久就淡忘了,很是可惜。记得住的日子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让好朋友也得到了分亨。

    • 欣然说道:

      @汪洁 最难忘的是那些我们在一起相聚和旅游的日子,我记录它们,让我们有了永久的回忆,也是我们友情的见证。

  2. 姚可然说道:

    青岛我去过五次,第一次是1983年,每次不一样,除了老城区和八大关。

  3. lian连说道:

    二十多年前去过青岛,住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内有闻一多、梁实秋的故居,不过童第周故居似乎没见到。老舍、沈从文、洪深也有故居在青岛,他们当时都是来青岛大学(1932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任教的,因校长杨振声奉行”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遂有一时之盛况。

汪洁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